人的一生中想要追求的是什麼?人們一般地回答大都是:「幸福與快樂」,無怪乎童話故事的結局總是要「過著幸福、快樂的日子」;然而真實的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什麼呢?
記得托爾斯泰的名著《伊凡.伊里奇之死》描述的主角檢察長雖出身貧苦但力爭上游,不但取得大學文憑,還娶得美嬌娘,在職場上又擅長交際,所以官運亨通。若以世間的觀點來看,他是成功的。然而他在一場意外後便臥病不起,這時才頓然發覺愛慕虛榮的太太與女兒不曾真正關心過他,而醫生機械化地處置他的病情,就如同他在法院冷漠辦案的一貫作風般。最後他發現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目光中,以金錢、物欲為崇尚,生命卻只淪為手段,這是他在瀕臨死亡前領悟到的生命意義。
這樣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?有太多的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幸福目標,總在權勢、財富、名利、感情和虛榮心的滿足上遊走無方;然而人們想要的卻比需要的多太多了,而且常是活在怕被別人比下去的恐懼情境中,苦惱於是猶然而生,迷惑不曾停止。人生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,選擇在覺悟真正的自己,因人人本具的覺性就是人人可及的幸福源頭,放下那多貪多求的習性,回歸純淨本然的心境,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。
在佛法中有究竟的知見和無量的法門,可以讓人們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。「禪」在任何時空下都是無上妙方,因「禪者,佛之心」,亦因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所以「禪」是一種生命的回歸。世間是慣性的以「眼耳鼻舌身意」追逐「色聲香味觸法」的輪迴人生,更是惑、業、苦的相續過程;人們總是活在二元分割的世界中追逐攀緣,顛倒夢想,煩惱不已。所以佛法啟發人們內觀「心性之理」,收攝六根――「回頭是岸」。「兩眼內視」,不再攀緣五光十色,見自己清淨本色;「兩耳內聽」,不聽人我是非,而是聽經聞法,且時常反觀自己的心念,在離開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世界假相,便能證得真實。這「心淨國土淨」的淨土世界,其眾生不只是幸福,更是安樂與自在。
「禪」在定心、淨心、明心,不心外求法,因「萬法為心造」。只要吹散那妄想執著的浮雲,則本具的日光便能普照大地萬物;亦如拂去浮塵而映照萬物,胡來胡現、漢來漢現,你只須直心而為,便能滿目青山。這樣的體悟,即是回歸世尊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本懷。這法爾如是的本來面目,亦顯示著沒有妄想、執著就是本具的智慧德相。在《金剛經》中亦提示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而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也就是說離開了「見聞覺知」的分別、取捨,這「不執著」的人生態度,便顯現了本具的清淨心;這覺性的功德便如日光普照大地、明鏡應現萬物。
凡夫迷失於外在的假相,便習慣以名牌、寶物、豪宅來裝飾自我,而恁心自在的禪者卻「隨所住處恆安樂」,這兩種生命風光就好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兩條路向,水平向的人生隨波逐流,追求著物欲的享樂而以為能得到幸福;選擇修行覺悟的行者,則是走在究竟解脫的康莊大道。更體證了「日日是好日」、「平常心是道」的生活哲學。雲門文偃禪師的「日日是好日」啟示著日日不間斷地修行,就是絕對解脫的所在,這同時亦是「生死即涅槃」的生活註解;而馬祖道一禪師提示的「平常心是道」,無門慧開禪師為此作偈示眾: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;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清涼好時節。」也就是說只要放下那妄想、執著的閒事,一切任運如如,便是自在安樂的人生風光。這才是「真幸福」、「真生命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