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102 期 |
|
中台广传 |
中台禅寺九十六年度春季精进禅七
文/编辑部 “禅者,佛之心。”禅七,即是利用七天的专修,亲见本具的佛性。九十六年春季精进禅七,分别于一月二十八日至二月四日举办学界禅七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举行大众禅七,前后共有来自海内外各精舍的护法居士一千七百余人回到菩提之家。多位来自海外道场的外籍居士同进选佛场,体验禅门家风,共契玄津。 ![]() 调身调心 三学相资 首日报到,参与打七的学员风尘仆仆地自四面八方来到山上。清净庄严的洒净及起七仪式,一洗舟车的劳顿及世俗的尘嚣。随后的起七茶会中,主七见灯和尚开宗明义指出,禅七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,明白自己的真生命。禅七的每一项行程及规定皆有其意义,除了在静坐、行香当中体悟“动静一如”的本心之外,日常作息和禁语等规定,皆是悟道的助缘。主七和尚勉励大众,世间万法皆是因缘和合,能参加禅七是大众的福报与功德,要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万缘放下,提起正念。放下,不仅是放下世间一切外缘,还要放下过去所修的法门,依禅七开示的法门按部就班地用功,才能有所契悟。 晚间八时,正式起香。主七和尚在开示中提到,佛陀开八万四千法门,对治众生的心病。一切法门归纳而言,不离断恶修善,修止修观,定心、净心、明心。 戒定慧三学相资,缺一不可。能防三业邪非,心水自然澄明,是为由戒生定;心水澄明,可自照见万象,是为由定发慧。经云:“律者,佛之身。”隔日,主七和尚为大众传授八关斋戒,并解说戒法,作为禅修的增上助缘。 ![]() 净心工程 菩提影现 宴坐禅堂犹如进到避风港,虽无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外在八种境界风,但心中尚有微细妄想烦恼动荡不安,需藉由静坐沉淀、澄净。所谓“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”,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在开示中慈悲指示,每个人都有这念心,每个人心中都有青天,但由于境风浩荡,作不得主,致使心水起波,乌云遮日。藉由禅修,便能沉淀心水,拨云见日。禅七,即是定心、净心、明心的最佳因缘。 ![]() 儒家与佛法的精义,在 大和尚精辟的阐释中圆融会通。《尚书》云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,在佛法来看,即是人人本具清净之心,由于无明妄想而不自证,需假觉察、觉照的功夫,检讨反省,忏悔改过,千锤百炼,去芜存菁,精益求精,终归无为。 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”道不在外,“在明明德”,即是明白人人本具的性德;“在亲民”,进而使他人亦明白自性;“在止于至善”,自利利他,利他自利,达到觉行圆满的境地。由此可知,《大学》的三纲领、八条目,与佛法自利利他、觉行圆满的道理一致。 ![]() 打坐除了净化身体以外,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。众生平时都在念念生灭当中,修行没有别的,就是一个“歇”字。歇,就是用功,就是不动。古人说:“要得真不动,动中亦不动。”要在动中不随境转,必须靠静中磨炼。禅,是人生最高的智慧,提得起、放得下,放得下、提得起,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 牧牛骑牛 就路还家 ![]() 家,是身心安隐之处,也就是菩提、涅?,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之家。经过禅七的洗礼,大众背上重重的行囊,卸下心中种种的包袱,以希望的步伐,各自踏上回“家”的路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