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4
 
本期主題:順逆皆方便







古德云:「剎塵塵達本鄉,縱橫順逆皆方便。」
若能透達順逆之境,由心而變,
自能應物隨形,不將不迎,
清明在躬,常處泰然。


應物任隨形

文/見旆法師

  經云:「出家沙門者,斷欲去愛,識自心源,達佛深理,悟無為法。」惠能禪師初參五祖亦表明:「惟求作佛,不求餘物。」是故出家乃為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悟無為法,解脫生死而來。

愛憎絕 順逆泯

  由於每個人的惑業不同,根器有別,在出家的修行歷程中,所面臨的順逆境亦不相同。因為,一切順逆境界,皆來自自心對際遇所起之分別、憎愛、取捨,順吾意者稱順境,違己心者稱逆境,當心念落入分別對立中,境界隨即現前,不得自在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慈悲即是觀音,喜捨名為勢至,能淨即釋迦,平直是彌陀。」「自性起一念惡,滅萬劫善因;自性起一念善,得恆沙惡盡。」《信心銘》亦云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……違順相爭,是為心病。」若能以不分別、平等之心面對,那麼順逆之境泯然自盡,唯有真心任遍知。

  修行就是在六根門頭用功。六根對六塵境時,能善於分別諸法相,保持清明作主的心,不為欲望所惑,不為眾邪所嬈,如如不動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。順境不貪,了達一切勝報榮譽、名聞利養、恭敬等事,皆是過去種善因,勤修福慧所感。而今國家安定,有善知識開導佛法,信施檀越至心供養,種種善緣和合,應當感恩、慚愧,得之於人者多,施之於人者少,慚己道業未成,愧對眾生,更加要謙恭精進行道。

  更進一步,要廣發「四弘誓願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發慚愧心、報恩心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,於順境中,把握善緣,行一切善,度化眾生;於逆境中,放下執著、驕傲,踏實修正自己,勇敢面對挫折,減一分習氣,即消一分業障,增一分智慧。跟隨諸佛菩薩的悲智願行,將阻力化成願力,如此一來,逆境不僅是修行的重要行門,亦是助道的逆增上緣。

一乘運 任隨形

  在生滅變化的因緣中,以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所指導的「中台五正明──明是非,辨正邪;明善惡,識因果;明取捨,達禍福;明時務,知進退;明權變,通實相」,則進退有據,三諦圓融,立地皆真,於順逆之間,不忘失菩提心,在順境中修善不執著善,處逆境中體冤進道,轉惡緣為善緣,增益修行,最終,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  《楞嚴經》中,憍陳如尊者因悟「客塵」二字而證道果,並以旅店主人與客人的比喻,與大眾分享修行的心路歷程。能知的這念心,如旅店主人,始終存在;來來去去的妄念、煩惱,如旅店客人,行者若能於動靜閒忙中,作得了主「隨緣認得性」,識自心源,契悟本心,就是主人;相反地,若為妄識、順逆境界所轉,無法作主,即成客人,流轉生死。經云:「自心地上覺性如來,放大光明,外照六門清淨,能破六欲諸天。自性內照,三毒即除。」一真法界現,九法界隱,一切境界、妄念,統統銷歸自性。

  執持淨戒,修習禪定,使清明作主的心站得住、站得長,時刻安住在覺性上,真正落實中台行願偈:「外現聲聞身,內密無上印,身行菩薩道,廣度諸有情。」於菩薩行中,安住大乘心,善開方便門,利樂群萌,應物任隨形,克己慈忍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一乘任運,莊嚴無上菩提,日久功深,必能達佛深理,與道相應。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