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4

 

 

科技與生活






想飛──工業革命到量子世代的另類體驗

文/普慶精舍護法會諮詢委員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周建和(傳嵩)


前言

  人類夢想能夠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行,從玩具到各種飛航器的嘗試,從傳說神話到生活中的童話、流行歌曲,自古至今留下諸多足跡。在此用科普的角度,跟隨著人類科技與社會的演進,以「想飛」為題思索檢視,期待另一番風景。

  通常飛行會先由滑翔談起,不依靠動力,而藉氣流的升降在空中飄行。不難發現連植物都想飛,每年春天來臨一直到夏季,依序會看到桃花心木、黃花風鈴木、青楓(槭樹)、木蝴蝶故紙花、柳絮等翅果滿街飛翔、攀附紗窗,單翼、雙翼、薄片、輕球等諸多形狀,各有演化上的巧妙,令人讚歎自然的神奇。植物想飛的理由單純,不外乎能趁風飛翔,利於物種繁殖與演化。那人類為什麼想飛呢?

從童玩竹蜻蜓到直升機

  因為不能飛、想突破空間限制、想看到更多、想走得更快、想掌握更多等,是人們想飛的各種理由。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做出風箏和竹蜻蜓,算是最早的航空器之一,後來風箏曾被用來載人騰空。另一方面,竹蜻蜓成為中國孩子手中的玩具至今。相傳竹蜻蜓玩具於十四世紀傳到歐洲,啟發了十八世紀人們直升機的思路,被譽為「航空之父」的英國人喬治‧凱利對竹蜻蜓著迷,曾用鐘錶發條作為動力驅動旋轉,飛行高度達二十七米。

  直升機是一種由水平旋翼提供升力和推進力的飛航器,垂直起降是其獨特的方便性。直升機主旋翼在提供升力的同時,也會產生反轉轉矩讓機身打轉,此時需要反轉矩尾旋翼,或者像無人空拍機上有多個旋翼用來抵消反力矩,讓機身穩定飛行不打轉。滑冰上用手推牆,會受牆的反作用力推動向後的「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」與此類似。據此延伸,受兒童喜愛的漫畫人物哆啦A夢,藉著頭上竹蜻蜓飛行的同時,手上應該拿著隱藏的風扇,否則身體會打轉。

飛機:達文西想像 萊特兄弟實現

  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達文西素描中,出現人力拍翼飛機以及直升機輪廓,這是最早的具體飛航器想法。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後進入二十世紀,在機械與動力漸入成熟的環境下,1903年萊特兄弟固定翼載人飛機飛行成功。除了循著前人在飛航器上的努力成果,特別著力飛行控制的研究試驗,以及自製風箱的飛行測試下,得以突破。飛行者一號翼長十二公尺,重量約二百七十公斤,具有十二匹馬力的發動機,在北卡羅來納州小鷹鎮起飛,飛行了五十九秒,二百六十公尺遠。

  儘管每小時僅約十五公里多,只有家居腳踏車的速度,卻是人類重要的突破。現在我們可以坐著飛機,很快抵達世界各地,旅遊、留學、貿易、政治、交流等等,飛機帶動了世界的蓬勃發展。不過,也被用做武器,尤其是在接連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,飛機成了厲害的武器,造成大量的傷亡。

火箭:蘇俄Sputnik火箭啟動太空競爭

  太空探險或載運人造衛星至太空需要借助火箭,火箭也稱為噴射推進器,是一種利用排出物質產生的反作用力推進的飛航器,由於可以做到持續短時間噴出大量高速物質,使火箭得以高速飛行,飛彈和噴射飛機的推進也是使用這類裝置。

  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,宋朝就出現過包裹火藥的箭,火藥增強飛行使箭的威力變大。明朝萬戶嘗試用火箭載人升空,火藥爆炸,萬戶飛上天,可惜沒安全回到地面。就算未正式找到相關史料,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(NASA)還是留著這樣的記載,並曾將一個月球隕石坑命名為萬戶,由此可以看出火藥的運用與火箭的起源關係密切。

  1957年,蘇聯率先用火箭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(Sputnik 1)到太空,對於美國,不僅是廣闊的太空疆域被人捷足先登,敵人的眼睛在頭上太空中,還可能帶著各種致命武器……,當時的美國緊張到極點,全國各界團結一致同心協力進行一連串的改革。隔年美國成立了NASA,也成功發射了探險者一號和二號(Explorer 1, 2),從那時候起二十多年的太空競爭,成為兩強冷戰的一個主要競爭點。

  這次刺激的影響不只在軍事上,而是全面性的,就教育而言,現今一些國際重大教育改革的主流政策與觀念,可以說從那時候陸續開展,例如強調科學教育應注重「科學、科技和社會」的互動,而非只講究科學概念之學習的STS (Science- Technology-Society),強調學生應培養跨領域素養和能力的STEM (S科學、T技術、E工程、M數學),及注重科學探究Inquiry的過程技能,將其列為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等。

如何飛:從工業革命到量子世代

  量子力學的建立至今一百二十多年,帶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由巨觀進入微觀,雖然原子組成物質是在希臘哲學年代、在十九世紀化學發展時,早就有的想法,現在可以一一實驗證明。由此發展出積體電路IC,讓電腦的容量更大,計算更快,而且時時刻刻都在不斷地突破。一般高速飛行的飛航器需要清楚方向定位,維持平穩的陀螺儀,以及各種反應快速的感測器,在近幾年的無人機上,這些都已經是容易取得的制式小電子零件,這些也是隨著量子力學發展出來的科技。

  無人機指不需要登機駕駛的飛航器,一般用遙控或自動駕駛來控制。剛出來時掛上照相機當空拍機用,在科學研究、場地探勘、軍事、休閒娛樂用途上使用。很快地廣泛被應用於石油、天然氣、建築、能源、農業、救災等其他領域,用途的多樣性超越一般人想像。如果問無人機為什麼最近才問世?顯示了量子力學發展已經進入嶄新的階段,創新所需要的環境已經成熟。

  從物理發展的角度,緊接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近代物理時期,牛頓力學、流體與熱力、電磁學在短短三百多年內紛紛建立,這些物理的突破帶來了兩次工業革命,促成萊特兄弟成功做出飛機,接著飛機變成兩次世界大戰的厲害武器。在量子力學百年後的當今,經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成熟,孕育無人機的問世。相同地,無人機在最近的俄烏戰爭變成主要殺戮武器。科學的革命發現不僅使人類生活更便利,也會帶動社會劇烈的變化,同時也被用到武器改良上,甚至擦撞的火花引發世界大戰。

一起簡單飛 動手做一做

  因為生活在地球表面受到地球引力牽制不能飛,人類發展出來的各種飛航器,運用機翼的特殊形狀、快速前進或快速旋轉,和空氣做相對運動,形成機翼上下空氣壓力差,藉此產生上舉的力量來抵抗重力,就可以飛了。掌握這樣的基礎原理,以下幾個動手操作就不難嘗試。

  竹蜻蜓 由軸和機翼組成,多以竹木製做。將厚紙板剪長條,中央鑿洞,以吸管穿過約一公分,穿過部分剪開扳平,用釘書機或膠帶固定於紙板上,吸管當軸、紙板微向上揚即能滑翔,進一步將紙板兩端用扭的、或剪的,做成迎風面翹起的機翼,就能飛高飛遠,操作時得設法使其快速旋轉。

  氣球火箭 利用氣球彈力驅動,將平常用的長條造型氣球(260氣球)剪半,吹脹後裁紙片黏上當尾翼,手持尾端以手指擠壓放開彈出即可。

  指間迷你迴力鏢 又稱飛來去,取一張名片或撲克牌畫上三翼迴力鏢形狀圖案,將其剪下。固定中點使其三翼微向上揚,操作時將迴力標平穩放在一手食指上,另一手手指彈射設法使其高速旋轉,向上四十五度飛出,飛到高點還能保持旋轉,旋轉的動量會使其飛回來。

  卡片迴力鏢 以丟擲方式射出,將年節賀卡或喜帖剪出約 1公分×10公分大小的長條兩片,疊成十字用雙面膠黏接,四翼端點各捆包上一圈透明膠帶增加轉動的慣性,能幫助持續旋轉,同樣固定中點使其四翼微向上揚。操作時拿在手中,鏢面斜四十五度角向前旋轉丟出,能持續旋轉時間長短是轉彎飛回來多少的關鍵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