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5
 
本期主題:誦經定慧行







佛所說經典,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眾生之機,
專注讀誦、憶持經典,即是落實聞思修,
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
能令行者長養定慧,進趣菩提。


憶持經典 如佛在前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論法師


  三千多年前,世尊入滅,為報佛恩,為令正法久住,令後世弟子能「展轉行之」,大迦葉尊者與諸大阿羅漢於王舍城進行第一次經典結集。當時古印度文字尚未發達,全靠口誦憶持相傳,如是代代傳承,將佛陀教法流傳於世。

定慧等持契法身

  經典,是如來法身;憶持經典,就如同佛在眼前,《楞嚴經》云: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在研究經教之中要去憶持、背誦。背誦經典,於其中專注一趣、制心一處,成就定力;背誦之時隨文入觀,由聞而思而修,於動中能常起智慧觀照,成就智慧心。如是念念相繼之間,破除煩惱,心開意解;從有為之加行,定慧等持、定慧一如,契入無為之諸佛法身,殊勝莊嚴。

  憶持經典當發四種心:廣大心、第一心、長遠心和不顛倒心。發起廣學多聞,憶持而能弘通之廣大心;願我與眾生於此共契佛心、共成佛道之第一心;精進不懈,不忘初心之長遠心;於文字般若起觀照達實相,不著文字相之不顛倒心。以此四心憶持經典,必能成就定慧,自利利他,不違佛意,不愧古德弘通化世之慈。

  被稱為「四大譯經師」之一的鳩摩羅什大師七歲出家,能日背千偈,智慧、記憶超群,非常人所能及。自己並非有多聞性,但與憶持經典一法十分相應,所憶所持總在生命中起關鍵作用,如在童稚時,法師鼓勵自己背誦《普門品》,從經典中,體會、感受觀音菩薩的慈悲願力,由是一生心常念觀音,更啟迪自己發心效仿成就菩薩願心。

  而在未出家前,一次回山護七,坡務之餘背誦《溈山警策》,字字句句的教誨,看見作為真佛子的責任,法喜充滿,堅定走上出家修行一路的願心。乃至出家後,於煩惱障礙之中,心生退卻,讀誦到《大乘起信論》中云:「云何修行進門?所謂於諸善事,心不懈退,立志堅強,遠離怯弱。當念過去久遠已來,虛受一切身心大苦,無有利益。是故應勤修諸功德,自利利他,速離眾苦。」如是令心安住,起大信心,消除無明煩惱。

省視初心不退轉

  從背誦、憶持經典之中,令自己提起正念,提升修行,在背誦時安住當下,字字句句都如同佛陀、祖師大德就在眼前諄諄教誨,感受字句中的苦心、慈悲、智慧,進而發廣大心願能傳唱敷揚,成就第一心。雖沒有古德之超群記憶,但於憶持時,令身心精進不懈,不斷回顧省視自己的初心,檢視自己的方向,使修行之路長遠不退。動靜之中,遇境之時,心中所憶之經典字句,使自己能有更完整的智慧觀照,使心不顛倒,意解心開,經常在背誦之時,有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之歎。因此,憶持一法確實增益自己的修行,難可言說。

  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自今以後,我諸弟子,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。」要能展轉行之,自心要先常憶持,並將憶持之法融通、實踐,乃至弘通流傳,發心背誦經典,是孝順心,是報恩心,若能令教法在自己和眾生心田中源遠流長,才是使如來法身常在。

  三千多年前,佛陀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,言「是我最後之所教誨」,然而如來法身卻從未離我們而去,在憶持之時,實踐之時,就如同佛在眼前,始終不捨眾生,「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」,憶持經典,能與諸佛法身不相違遠,定慧成就之時,則與如來法身相契不離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