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5 期 |
|
本期主題:同事攝.菩薩行 |
|
即心菩提 處處道場文/普安精舍護法會督導 傳尊 這是一個相對的世界,親人、朋友、上司、部屬、師生之間,相處之際,有不同的習氣、想法、立場,言語的爭論、行為的衝突,自然無法避免。在不同的場域,道場與職場、職場與家庭、道場與家庭之間,也有糾結與矛盾。殊不知,道場無處不在,到處都是修行之處。如何化戾氣為祥和,處處自在無礙?唯有放下既定的僵滯與侷限,設身處地的善解、調和與溝通。更需要在不同場域,異中求同,適時地隨順方便,靈活應變,和光同塵,順應眾生之機,展現菩薩的精神與作為,與一切眾生共事,使其歡喜、獲益。 日用道場 隨緣修行 曾有學員在精舍及山上十分發心,可遇到家中母親失智,卻坐困愁城,不勝其煩,抱怨連連。後經師兄點撥:在道場歡喜服務,也可將這份心帶回家,面對母親如同看待精舍師兄一樣,何況病痛、無常本無法避免!學員於是悲憫心大發,歡喜照顧。同樣地,也有人在精舍中無比歡喜,回到家裡面對家人,有時也會責難與要求,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時,推諉、比較。 其實佛法不應只在道場落實,更應在家庭、職場中去體現。夫妻間,經常較不拘小節,忘卻多幾分客觀、謙卑,因此形成「歡喜」「冤家」。我和同修思想、價值觀本來相近,同樣在道場,可我是慢郎中,深思熟慮,同修卻是急性子,率性而為;處事往往南轅北轍。起初,一來一往,徒勞無功,彼此受氣。後來,換個想法,順境固然好,激勵自己前進;而一切逆境,都是考驗,家人正是來成就自己道業的活菩薩,沒有他們的反應,怎能認清自己的毛病與盲點,又哪有改善的機會!其次,同修經常有情緒反應,自己卻沒有領會到她累加的不滿與壓力,適時得體的主動溝通與紓解,就是自己的責任。再者,眾生佛性本具,豈能對一個未來佛生起不恭敬的心?如是思惟,意解心開! 同理善巧 平等護念 校園中,師生倫理漸趨淡薄,學生自我意識抬頭,課堂上經常一機在手,不少滿懷教育熱忱的老師忿忿不平,意志消磨,放任學生「自由自主」學習;甚至憤然轉投商場。這雖是大環境使然,而我們也都有責任。自己的因應做法:一、仍舊把教師本分認真做好,不管客觀環境及學生心態如何,不能隨波逐流、自我沉淪、得過且過,應努力營造良善因緣,授業、解惑、傳道,盡一分責無旁貸的天職,做一分算一分,教育環境才有機會改善。二、與時俱進,改進教學方法,善用網路或智慧手機功能,激發學生自我學習,增進師生互動。三、多鼓勵關心、多寬容理解、少苛責,並用理性訴求及感性勸說,設身處地為學生設想,如果高高在上說教,他們心裡一定不服。四、傳授專業外,亦善巧應機引導,讓他們歡喜學習,用心與真誠的態度,必然能觸動學子!一路上學佛的領會,更加肯定自己可以成為學生迷失時的一盞明燈!他們一樣是亟待救拔的眾生,真的很需要老師們為他們的生命點燈! 人無南北,佛性一如,地無東西,處處是修鍊的道場。人不分親疏,抱持理解、寬容的胸襟,多為他人著想考量,進而以佛法的慈悲智慧,善巧方便,平等護念大眾,自然能化除誤解和矛盾,攝受感化對方,這是菩薩的悲憫願心與行履!期許我們都能「好將一點紅爐雪,散作人間照夜燈」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