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5
 
本期主題:同事攝.菩薩行







古德云:「菩薩為化,先同眾生苦樂等事,名為同事。」
菩薩為度眾生,慈心入世,
和光同塵中,善巧接引,攝化眾生同證菩提。


當我們同在一起

文/普南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懷


  俗語說: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,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,有自己的個性、興趣,雖是獨一無二,卻又「物以類聚」,往往喜歡跟能同理自己、想法相似、立場相近的人在一起,進而彼此影響。

  佛法以「四攝法」度化眾生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其中的「同事攝」,即是觀察眾生因緣,投其所好,覺察對方感受,讓他產生信任和好感,如此就有機會傳遞善法。觀音菩薩就是如此,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,菩薩現三十二種應化身,和光同塵,隨緣度眾。

  生活處處是道場,不論是在精舍、職場、家庭或朋友圈,人際互動都是一門學問,人際往來更需要落實同事攝,換位思考理解對方。例如:年輕時總納悶,為何老人家聚在一起時,常聊身體病痛或保健方法?等到自己到了中年,也開始有體力衰退的感慨,終於理解老人家色身上的力不從心,於是懂得將心比心,給與方便,對他們多些體貼與關心;看到老菩薩很精進,內心更是讚歎不已。

  從事教職,有時會遇到行為乖張,到處惹是生非,渾身像刺蝟的學生,互動時劍拔弩張,自己因此身心俱疲,影響心情。但有時靜下心思考,如果自己從小在他所處的環境中成長,會有把握比他表現得更好嗎?於是試著想方設法,聊他有興趣的話題,與他對話時帶點在地口氣,彼此頻率才能接上,並找事情讓他發揮,得到課業以外的成就感……漸漸地,心力交瘁的時間減少了。教育雖沒辦法立竿見影,因為習氣是日積月累而難調難伏,他們不見得短時間就會變得溫順,生活仍有風波,但至少自己曾站在他的方向,看見他所見的風景,陪他走一小段人生路,自己隨緣盡分,也許未來某一天,因緣具足,一顆善的種子就會在某處悄悄發芽。

  生活中要落實同事攝,必須摒除我執和我慢,放下身段,和其光,同其塵,做事富有彈性,隨緣變化,不堅持己見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也是隨順眾生不同根機,觀察因緣時節,善巧度化,所以與農夫談農務,與樂師聊彈琴,對小孩則講故事。若各唱各調,則譜不成優美旋律;各走各路,也只會漸行漸遠。想要攝化眾生,影響他人,傳遞善法,終究要與他同在,感其苦、同其樂,方能走入他的心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