盜寶珠賊獲釋皈佛
文/傳福  圖/傳樺


閱讀感言
 
姓名:

Email:

單位:

心得:

   
 
 
 

過去,在師子國,有人獲得一顆大如膝蓋的摩尼寶珠,它的價值非凡,是世間難得一見的珍寶,於是他將寶珠獻給國王。

國王仔細端詳摩尼寶珠後,說道:「從前許多國王貪好名聲,不斷地累積財寶,並經常廣邀賓客,藉著展示珍玩,來顯現自己的地位和尊榮。然而,當生命走到盡頭,一切王位、財富都帶不走,王宮內所有的親眷、大臣、猛將們,即使再悲哀不捨,也只能送別到墳前;那些象馬、寶車、珍玩、庫藏、百姓、城邑、園林樂土,也沒有一樣能隨自己離開,唯有生前所造的善惡業,一直跟隨著自己至後世。就像蜜蜂辛勤採花釀蜜,卻為人所取用;積聚一生的財寶也將隨緣散盡,供他人享用,也無法帶到來世;國王們被財富所迷惑,死後財富卻全部為他人所有。我應當為自己打算,在三寶的福田中培植善業,這些功德福報才是能真正隨身,並在來世持續為我所受用。」

國王說完這些話,隨即動身前往佛塔,將摩尼寶珠供奉於塔棖上。這顆寶珠熠熠發光,猶如夜空中的明星;當太陽升起,陽光與寶珠交相輝映,使得整座王宮殿宇更顯得璀璨莊嚴。

有一天,寶珠的光芒卻突然消失了。國王立即派人前往查看,發現塔棖下血跡斑斑,而寶珠早已消失無蹤。眾人沿著血痕追蹤,一路來到了迦陀羅林,尚未進入林中,就發現一名盜賊拖著身軀,逃竄於樹叢間,試圖藏身。原來,他在偷取寶珠時,不慎從塔棖上摔下,跌斷了腿,流了許多血。於是,眾人便將盜賊捉住,帶至國王面前。

國王見到這名盜賊,起初心中非常憤怒,但在看到他傷得如此嚴重後,轉而心生憐愍,慈悲地說:「你真是愚癡啊!竟敢偷取供奉在佛塔上的寶珠!這樣的行為,來世必將墮入惡道!」接著又說:「你因缺乏智慧而造下大罪,就如同有人害怕被木杖捶打,結果反而須遭受斬殺;今日你因害怕貧窮之苦,竟然興起這樣愚癡的念頭,由於不能安忍一時的貧苦,卻換來未來更長時間無量的苦厄。」

一位大臣稟報國王:「大王所說,句句真實不虛。在人世間,佛塔最為尊貴、殊勝,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會偷取塔中之物,這樣的人在未來無量劫中,將無法值遇佛法僧三寶。譬如從前有人以敬信歡喜心,將耳上佩戴的須曼花獻供佛塔,由於這樣的善行,將來在百億劫中,都能享受人天極大的快樂。反之,若是為了私利,盜取佛塔中之寶物,這樣的惡業,終將墮入地獄,受無量苦。」

另一位大臣忿怒地說:「這等愚人罪行昭彰,何須再責備開導他?應當直接處以刑罰!」國王告訴他:「別說這樣的話,就像有人已經跌倒,我們理當將他扶起才是。」

國王又說:「這個人的行為已偏離正軌,應當要盡快拯救他。我會賜給他財寶,幫助他懺悔、修福、供養世尊,使他得以遠離將來苦難的果報;然而,若是他不能真心皈向佛法,這些罪業終將無法消除,後必受苦。譬如有人跌倒在地,藉由我們的扶持、幫助而重新站起;這個人因盜取供佛的聖物而犯下過失,如今也要透過誠心皈向佛法而脫離罪苦,回歸正道。」

於是,國王不僅賞賜偷珠人錢財,更教導他親近三寶、修諸功德。偷珠人心想:「這位大王,若不是因佛法而心意調順,以我這樣的重罪,早該被處死。現在,國王卻能寬容、赦免我,實在是菩薩大人。釋迦如來能夠感化國王,成就這樣的仁慈善事,真是妙德無量,殊勝難得!」

偷珠人離開王宮後,回到佛塔前,匍匐在地,向塔寺合掌作禮、至心歸命,說道:「大悲世尊實是世間最偉大的濟世主!世尊雖然已入涅槃,仍然救了我一命。世人皆稱您為『真濟』,這個名號普聞世間、遍諸三界,如今您也救拔了我!『真濟』之名,果然真實不虛!」於是有感而發,說了一首偈語:

「世間稱真濟,此名實不虛,我今蒙救拔,知實真濟義。
 世間皆熾然,多諸鬱蒸惱,慈悲清涼月,照除熱惱苦。
 如來在世時,於曠野鬼所,拔濟首長者,是事未為難。
 於今涅槃後,遺法濟危厄,令我脫苦惱,是乃為甚難。
 云何世工匠,奇巧合聖心,圖像舉右手,示作安慰相,
 怖者覩之已,尚能除恐懼,況佛在世時,所濟甚弘多,
 今遭大苦厄,形像免濟我。」


(編按:典故摘自《大莊嚴論經.卷第二》)

 

省思

偷珠人因愚癡煩惱,盜取佛塔上的摩尼寶珠,造下重罪,幸蒙國王以佛法慈悲引導,才得以至心歸投三寶,虔敬供養佛塔,深感釋迦如來的德澤教化。
聖人也有過去,囚犯也有未來。面對過失,若能真誠反省檢討,改過遷善,以清淨智慧照破愚癡迷惘,必能業消智朗,處處光明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