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持人類生命永續發展的源泉有三種--生活、生存、生命。「生活」屬於物質的層次。如果我們的物質生活缺乏,衣、食、住、行就成問題,人也不易生存下去,所以物質生活可以說是個源泉。然而,人的欲望無窮,而物質生活的發展卻是有限的,有時候到達一個頂點、到達某個時節因緣,物質就會逐漸退化消減,所以,生活僅可稱為小的源泉。
其次,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要能夠很尊嚴地生存,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,這也是一個源泉。這個「生存」的源泉又超過了第一個生活的源泉,我們可以稱它為中的源泉。
第三是「生命的源泉」,也就是今天所要談的主題--「中道思想」。這是無窮無盡的大源泉,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。如果我們能夠深切體悟生命的源泉,那麼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活在世界上就變得很有意義,充滿了光明與希望。
「生活」是一個小的源泉,「生存」是一個中的源泉。小的源泉一旦遇到天乾、地旱,就會乾涸。中的源泉遇到地震、水火等大災難,這個源泉也會斷掉。「中道思想」的大源泉,卻是無窮盡的,無論遭逢人禍,或海嘯、風暴、地震等天災地變,只要把這個恒常不變的源泉找到了,我們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始終是光明的,乃至於是無有窮盡的。
上一期的禪心世界談到,維持人類生命永續發展的源泉有三種,一個是生活,一個是生存,一個是生命。其中,「生命的源泉」才是無窮盡的大源泉,也就是今天所要談的「中道思想」的源泉。
所謂「中道」,一個是思想,一個是實相。「中道思想」是指我們的意識形態。思想的種類很多,有學術思想、哲學思想、科學思想,乃至於政治思想等;可是這些思想,都不十分完美、圓融。舉例來說,現代的科技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,都是有利有弊的;如果沒有中道思想的清淨心、慈悲心與平等心,高科技發展到最後可能會毀滅人類,所以中道思想是最高、最完整、最圓滿的思想。
然而,有了思想還不夠,還要付諸行動,把這種思想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,這就稱為「中道實相」──實實在在的心境、實實在在的相貌。
我們這個世界是屬於相對的世界,不論人、事、物,都是在相對當中。譬如開燈是明,關燈就是暗;善惡、美醜、內外、動靜、正邪、是非、凡與聖、佛與魔、成功與失敗,功德天與黑暗天。而在這錯綜複雜的相對世界當中,我們要如何因應?那就必須找到一條出路。這一條路就是中道思想與中道實相。「中道思想」與「中道實相」是迎接廿一世紀來臨的兩個大法寶,能為我們找到一條更光明的大道。中道思想是指我們的知見要正確,中道實相是指我們所有日常生活的行為要能夠落實在中道實相上,才不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
我們這個世界確確實實是相對的世界,不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古今中外都是如此。相對的世界是不完美的,因為在相對當中,每個人有自己的主觀意識,看每件事情的角度也不盡相同;既然看法不一樣,所以很難達成共識;由於無法取得共識,彼此之間就產生是非、爭執,乃至於形成仇恨、鬥爭。這都是由於沒有契悟中道思想,也沒有達到中道實相境界的緣故。
宋朝蘇東坡先生有一首「題西林壁詩」,描述了我們這個世界是相對的世界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如果我們站在山的橫面來看,它就是一個嶺;站在側面來看,這個嶺就變成一個山峰。那麼,它究竟是峰還是嶺?如果我們站在遠處來看,這座山就很低、很小;站在近處來看,就覺得這座山很崇高峻挺。究竟這個山是高?是低?而在這個相對的時間、空間當中,又存在一個主觀的我,所以,每個人看到這座廬山,所作的結論都不同,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如此。
在這個錯綜複雜相對的世界當中,怎麼樣才能拿捏得很穩?可以進,可以退;可以前,可以後;可以左,可以右;動也動得,靜也靜得,所有一切錯綜複雜的現象,都能正確地掌握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我們就必須要了解中道思想與中道實相。
中道思想的根據與淵源,可以分成儒家與佛家的中道思想二方面來談。儒家中道思想的第一個根據是《尚書‧大禹謨》中所談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《中庸》也講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喜怒哀樂,始終無法調伏,如果我們想要將之轉化成清淨心、不動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、無漏心,那就必須在喜怒哀樂未發之際,不但不起惡念,連善念也不生,保持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中道。
《大學》也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明白我們每個人本具的性德,即是中道。唐朝韓愈《師說》亦言: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當一個好的老師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,其所傳的道就是中道。國父孫中山先生是革命家,也是宗教家,他對於中道非常有研究,並曾提到:「余之革命,在繼承中國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繼不絕之道統。」這就證明,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,中道都是非常重要的。《論語》云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體悟到這念心,就是找到生命的源泉;契悟到中道,我們的生命就能超越生死,是無窮無盡的。
佛法中道思想的淵源始於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說:「奇哉!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」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中道實相,也就是大眾聽法的這念心。
「釋迦拈花,迦葉微笑」,祖師代代相傳,所傳的正是當下這念心。龍樹講《中論》,以「八不中道」──「不生亦不滅、不常亦不斷、不一亦不異、不去亦不來」--八個大原則來契入中道實相的道理。龍樹菩薩之後,天台宗的祖師北齊慧文大師,看到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,不知該從那個法門開始入手,於是就把當時通行的經典擺滿桌子,並思惟:「我閉著眼睛隨手取到那部經典,就研究這部經典。」祈求三寶慈光加被後,順手一拿,就是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。慧文大師在研究《中論》時,讀到: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無;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便開悟了。
禪宗法脈一脈單傳,從釋迦牟尼佛傳到達磨祖師,再續傳到六祖惠能大師。依《六祖壇經》記載,五祖弘忍大師一日召集門人作偈,神秀大師寫道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;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惠能聽到這個偈子之後,即說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六祖大師悟到的是空性。悟到空性還不是真正的中道,因為中道除了空性以外,還有不空;空是真空,不空就是妙有。
其後,五祖大師為說《金剛經》,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大師終於大徹大悟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就是悟到當下清楚明白的這念心。這念心人人都有,具足有無量的功德、智慧,乃至於神通妙用。這也是《大學》所說的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明白了這些道理,就能了解中道思想與中道實相確確實實是我們生命的源泉。
這念心,人人本具。若要契悟,最直接了當的方法,就是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因為想過去,這念心就攀緣過去:例如想到過去的成功、美滿,而現在什麼都沒有,心當中可能會產生悲哀的感受;如果是想到過去吃的種種苦頭、承受的種種打擊,可能又會傷心、掉淚。所以,佛法告訴我們「過去心不可得」,無論是好、壞、成、敗,或者是喜、怒、哀、樂,都已經過去,再想也沒有用。
我們不但不想過去,也不想未來。因為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,想多了也是一個夢境,幻化不實,令人徒生歡喜或煩惱,所以未來心也不可得。為什麼現在心也不可得?因為我們認為是現在,現在馬上又成為過去。舉例來說,早上起床是一個心,我們以為「起床」這個心是實在的;起床以後穿衣服,起床的這個心消失了,穿衣服的這個心又現前了。穿衣服的這個心是自己嗎?不是的。穿了衣服馬上又要漱口、洗臉,穿衣服的這個心成了過去,漱口洗臉的這個心又現前了。依此類推,柴米油鹽、上班下班,都是這念心的生滅,所以現在心也不可得。
既然現在心是生滅,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也不可得,三心皆了不可得。假使我們這念心達到這個境界,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念心就是我們常住不滅的真心。
悟了這念心,就是中道、就是實相。從過去到現在,我們的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樂種種境界;因為心始終在攀緣,所以就像河裡的波浪一樣,得不到寧靜。我們了解之後,當下契入中道實相的境界,這念心就能風平浪靜,像一潭止水一樣,也就是所謂「不思議」的心。
「思」是第六意識的作用,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「議」則是口說種種道理,如評論是非、辨別正邪……等。然而,只要念頭一動、嘴巴一說,就是語言文字,不是中道實相了。
凡夫的心當中都有波浪、塵垢。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,所以,我們從早上到晚上,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。我們心當中有很多雜念: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。貪心有很多種: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食、貪睡,這些都是「塵垢」。所以,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,就是對治、去除心中的塵垢。塵垢去除了,我們的心就是一片光明。
這念光明的心就是實相,是人人本具的,但是由於迷失了當下這念清淨心、迷失了中道實相這念心,因而感到空虛、煩惱、痛苦。因為這個世界是相對的,所以有生必有死、有成必有壞、有去必有來、有親就有冤、有愛就有憎。如果我們要超越相對,就必須契入「中道實相」絕對的心境。
如果我們悟到這個絕對的心境,就超越時間、空間,及一切相對的境界。超越,並不是離開這個世界,而是找到了心之體,若能悟到這念心之體,就找到了生命的源泉。
中國歷史上有位彭祖,活了七、八百歲,有五十個太太、九十多個兒子,仍然覺得自己得到的很少、生命很短,還想上天去祈壽。所以人不管活多少歲,到最後還是要死。即使生到天上,只是壽命很長而已,到最後仍會死亡。
無論貧窮、富貴,死亡這一關無人能免。有錢的人,感到生命短暫,乾脆大吃大喝享受一番;有權的人,玩弄權勢來膨脹自己,以得到滿足,這些都是不對的觀念。當我們拼命享受財富、濫用權勢的時候,就已經在造惡業。造了惡業以後,總是逃不過因緣果報。不管信宗教也好、不信宗教也好,這是宇宙間的定則。
而沒有錢、沒有權的人,看到別人有錢、有權,非常羨慕嚮往,也想設法弄些財富。但是既沒有錢,又想過這種花天酒地、吃喝玩樂的生活,該怎麼辦?於是偷盜、搶劫,乃至綁票勒索,不但犯法,心當中更是愈來愈黑暗;現世鋃鐺入獄,死後輪迴地獄、畜生、餓鬼三途惡道,始終是在黑暗當中。
現在這個社會,乃至於全世界,都有這種亂象,這就是不了解生命的意義。如果明白中道實相,瞭解我們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就絕對不會做這種愚癡的事情。這些道理是人人可契悟、修證的。這種觀念就是正知正見,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,就會認識生命的真諦及生命的可貴。
明白中道實相的道理,了解生命是無窮盡的,即是正知正見;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,就會覺得生命是最可貴的。世間上的錢財是一種物質生活,是有限的;這念慈悲心、智慧心、清涼心、不動心,才是無窮盡的財富。物質的錢財是生滅的,有得必有失,得到了大財富,擔心買股票可能會泡湯、投資可能會失敗、借給朋友可能一去不回、放到銀行利息又太小、臺幣貶值……,行住坐臥都不安穩。財富增加了,心好像暫時得到了滿足,但是,這種滿足無法長久,因為這些財富是靠不住的。
「人貧不是貧,心貧實是貧。人貧能養道,是謂貧道人;心貧無智慧,墮入餓鬼身。」所以心靈的貧乏,不能依靠財富;有了財富還是很貧乏,因為我們的心,始終很難滿足,中國有一句俗話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凡夫眾生有了十萬想一百萬,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,始終沒完沒了。佛法裡提到,什麼是最富?修善、知足最富;乃至於「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」,我們聽經聞法,悟到了真理,這個就是最大的富貴。
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,所以這念心是最富貴的。老子《道德經》云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。」做學問是加號,中道實相是個減號。當我們把心當中的垃圾:所有的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,洗刷得乾乾淨淨,當下這個中道實相,這個清淨心、無為心馬上就會現前,大放光明。這念心具足無窮盡的智慧、功德、壽命,不是真富貴是什麼呢?
清淨心、光明的心才是最富最貴的,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拼命在權勢、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滿足,是很難達到富貴的;就算達到了,可能已做了很多對不起自己和別人的事情。
中道實相的心境是一念不生,也就是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這個心,無論行住坐臥,都保持正念、無念。這一念心非常地微妙,據佛經記載,只要一動念,天上的人、乃至一切鬼神聽到,就像打雷一般。如果這念心清淨了,沒有人我是非,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,那麼,看到這個世界就是淨土。
要想生淨土,先要從我們這念心開始,要時時刻刻迴光反照、檢討反省,心清淨了,世界就清淨;心安了,世界就會安定。現在的局勢,整個社會、整個世界都不安定,許多人認為臺灣不安,就想移民到國外,想找一個安身之處,結果始終找不到。為什麼?因為全世界的人,心都不安,那裡找得到安身的地方?但是,如果我們的心安定下來,坐在這個地方,這裡就是佛土,走到那裡都很安全。要想過太平的日子,這念心必須保持四平八穩,就像天平一樣。如果做到了,確確實實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人間淨土,甚至只要有一半的人做到了,臺灣就是人間淨土,這必須靠每一個人來努力。
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官場失意,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。剛開始對於失去名利富貴感到非常喪氣,有一天忽然想通了,他認為,儒家說人生在世,一個是作官、一個是修道,現在官場既然失意,就應該修道。然而道在那裡?《大學》說:「大學之道: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又云: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欲達到聖人的境界、聖人的智慧,根本就是在「致知」,也就是要端正思想、知見。要達到聖人的思想、知見,就要從「格物」開始做起。
歷代各家對於「格物」的解釋各不相同,最盛行的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先生所提倡的「即物而窮理」--研究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,窮究其本源。在這樣的學術風潮當中,陽明先生希望能契悟聖人的知見,於是即物而窮理,開始研究萬事萬物的第一因。但是從何研究起?研究什麼?他看到住處前有一竹叢,就研究竹子。竹子為什麼是空的?竹子為什麼是一節一節的?各是什麼道理?
陽明先生就這樣研究一個月、二個月下去,最後開悟了。他悟到「格物」不是去研究外在的事物,而是要「格」除心中的「物」欲煩惱:名利、財色、人我、是非……,這才是格物真正的意義。凡事都要往內看,反省檢討、慚愧懺悔,看看心當中有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?身口二業有沒有過失?
陽明先生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有一天吃飯時,忽然發現自己的毛病。他有一個瓷碗,非常名貴,每天吃飯都要欣賞一下,感覺這是莫大的喜悅。今天卻發現,現在自己落到這般田地,為什麼還貪愛這個瓷碗?於是檢討反省,從現在開始,絕對不再貪愛這個瓷碗。可是到下一餐吃飯時又忘記了,看到這個瓷碗還是很欣賞,忽然發現自己的過失,怎麼始終不容易改?又再警惕自己一次。經過第二次、第三次,心中始終放不下,牽腸掛肚的,結果乾脆把這個瓷碗敲一個缺口,就再也不貪不愛了。
陽明先生心當中一下子就落實了,再也沒有什麼可貪可愛的,他的心境又向前提昇了一大步。慢慢地,這念心愈來愈寧靜,也有了感應;有一天朋友來看他,人還沒有到,他就預先知道,這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。
這念心清淨了,就有神通、感應,是無遠弗屆的。因為我們的心量是無量無邊地廣大,沒有遠也沒有近。舉例來說,孩子到美國讀書,父母親天天都在掛念孩子的學業、飲食,乃至於身體建康,想久了以後,心有靈犀一點通,晚上作夢就夢到孩子生病了。打越洋電話一問,果真生病了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因為我們的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,每個人都有這種智慧、妙用、感應。但為什麼沒有現前?因為心當中有波浪、塵垢,產生了執著、障礙,所以這念心不能得到寧靜。
陽明先生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進步,尚希望百尺竿頭再進步,達到聖者的境界。他覺察到當自己的身體疲倦時,妄想、瞌睡便會來,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頸,於是他想了一個對治的方法:佛經裡所講「無常」的道理,最能令人提起道心,如果製作一口棺材放在身旁,時時提醒自己人生無常,如此一來,就會提高警覺,再也不敢打妄想、打瞌睡。慢慢地朝這個方向用功一段時間後,又悟到四句話: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;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」悟到這念心有體、有用。
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,就是這念心不起善惡,等於《中庸》所說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」的這念心,這是生命的源泉,就是心之體。「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」我們這念心有體有用,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可能不起心不動念,所以還是要「知」--知道我們現在這念心是善念、惡念,如果是惡念,馬上檢討反省,並將它轉化;如果是善念,就要擇善固執。
佛法講「四正勤──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」,時時刻刻都要返照自性,為善去惡。到最後不但惡的念頭不起,善的念頭也不執著,始終歸還原點,從用又歸於體,這就是開悟的境界。
佛經所謂的「正念現前」、「實相」,以儒家而言就是「清明在躬」。這念心清清明明,時時刻刻覺性現前,就是生命的源泉,能令我們受用無窮。假使明白了這個道理,便會覺得人生很有意義。每個人都有這念心,所以我們不僅要尊重每個人的生命,更要尊重每個人的人格,此即佛經中所說的:「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皆當成佛」。
雖然人人皆有佛性,但佛性現前與否,就要下一番功夫,讓這念心「站得住、站得長」。能保持五分鐘正念現前,就證到五分鐘的實相,成了五分鐘的佛;能夠保持一個鐘頭,就證到一個鐘頭的實相,成了一個鐘頭的佛。以此類推,白天、晚上、順境、逆境,乃至生病、老死時,假使時時與實相相應,就是如來住世。
有些人覺得現代生活這麼繁忙,怎麼可能有這樣的空閒,可以專修當下這念心?所謂「物格而後知至」,只要把心當中的物欲煩惱格除掉,就能夠端正思想、知見;「知至而後意誠」,思想、知見端正了,心意就能真誠;「意誠而後心正」,心意真誠,心就端正了;「心正而後身修」,心端正,人格也就健全了。進一步,「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」就是儒家所謂的「內聖外王」之道,在佛法中則稱之為福慧雙修、自利利他。
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學打坐,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,甚至於走錯路、走遠路;坐到一支好香,或是看到一些境界,乃至於作了一個好夢,就誤以為自己開悟了,這些是百分之百錯誤的觀念。「開悟」是什麼呢?就是悟到平常心是道,也就是悟到中道實相這個道理。
中道實相就是諸位聽法當下的這念心,不是另外有個清淨心、不動心。這念心有了煩惱,就要化掉,要處處作主、念念分明,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靜的時候什麼念頭都不起,不落昏沉、不打妄想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;動的時候,則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、尊師重道、敬老尊賢……,一切的善事都要做,一切的惡念都要斷除。如此,靜也靜得、動也動得,就真正是悟了道。
要契悟中道實相也有前方便,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將這四個佛法真實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上,就是契悟中道思想的前方便。所謂「對上以敬」,即對於父母、師長、主管……等長上,要有恭敬心,佛法裡講: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除一分業障;消除一分業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。現在的社會普遍缺乏恭敬心,若有了恭敬心,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沒有種種芥蒂。
儒家也非常重視恭敬心,中心思想就是誠敬。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、慢心,恭敬心正可把疑心、慢心去掉,乃至於提昇自己,使心中沒有妄想、顛倒,達到誠敬的境界,此即所謂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。
漢朝有一位李廣將軍,一日夜行時看到前面有一隻「老虎」,馬上拔箭猛力一射,一箭就射穿了「老虎」。上前一看,才發現原來是石頭,根本不是老虎。他覺得很奇怪,自己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,竟能一箭穿石?於是重新回到原位再射一次,卻再怎麼射也射不進去了。
因此,做一切事都要誠、敬、專注,若是能夠專注,任何事情都能夠有所成就。《遺教經》裡也講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現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但是所用的是什麼「心」呢?如果用妄想心、貪心、慢心,絕對不可能心想事成;用恭敬心、誠心,則必定有感應。
「對下以慈」,意即對於子弟、學生、部屬,乃至對於動物都要有慈悲心,也就是佛經中所說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人與人之間若缺乏慈悲心,就會彼此仇恨、鬥爭、排斥,始終爭戰不休。要想達到世界和平,首先需將瞋心化掉。
由於有了慈悲心,就能把心中這把瞋火化得乾乾淨淨,心當中就是一團和氣、一片光明,如《孟子》所說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社會上的爭執也就能慢慢化解。進一步,不但是對人要慈悲,對於動物也要有慈悲心,例如,現在有保護動物的法令,就是由仁民而愛物--慈悲心從人擴展到動物的一種表現。
事實上,對別人慈悲才是對自己真正的慈悲。一般人在山林裡看到毒蛇猛獸會害怕,就是因為深怕對方傷害自己,心當中都缺乏慈悲心,所以彼此相見會感到恐怖、深怕對方傷害自己,於是乾脆先下手為強,彼此之間的鬥爭就是由此而起。所以,慈悲心是很重要的。
佛經上有一則公案: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和舍利弗走在路上,看到一隻鴿子被老鷹追趕。鴿子很有靈性,知道世尊來了,馬上飛到世尊的影子裡,感覺很自在、很安祥。過了一會兒,世尊轉個方位,舍利弗的影子覆蓋到鴿子身上,鴿子馬上全身發抖,心裏很害怕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舍利弗雖然已經證到聲聞四果,斷了瞋心等六個根本煩惱,可是還有最後的無始無明,還有微細的瞋心。而佛漏盡了一切煩惱,破無始無明,所以一點瞋心都沒有。不但人看到佛很歡喜,就是毒蛇、猛獸,看到佛也感覺很祥和。
「對人以和」。對任何人都要和氣、和合,所謂「家和萬事興」,和氣才能致祥。人人都希望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,如果每個人把貪心、瞋心、癡心化掉,養成了和氣、和合,家庭就能和氣,社會也會和諧,乃至整個世界也就會和平。
「對事以真」,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敷衍、居功、諉過、失職,否則都不能有所成就。只要認真、腳踏實地去做每一件事情,一定就能夠成功。譬如,做學問要真,時時刻刻複習功課、不偷懶、不放逸;如果等到考試時才來抱佛腳,這就是不真。上班族也要真,不遲到、不早退、不居功、不諉過。做善事也要真,不是沽名釣譽,而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本著人飢己飢、人溺己溺的精神來作善事。以研究學術的人來說,對事以真,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論,成一家之言。
北宋范仲淹先生有《岳陽樓記》:「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,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!」這個就是真。
修行也是要真,要從「心」當中來修。打坐的時候要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,不落昏沈、不打妄想,自己確實在心地上用功。有很多人不瞭解,以為學佛打坐是來附庸風雅,這種觀念就是不真。所以,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真。
「中台四箴行──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是一個橋樑、方便,從這四個方向去努力,最後連四箴行也不執著,就真正回歸中道實相了。
由於我們的思想不正、不淨,不圓融、不自在,假使有了中道思想,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並且有很大的空間;如果達到中道實相的境界,則人生的道路必是愈走愈光明,功德、事業也愈來愈有成就,這一生必定很光明,具足福德、智慧,進一步,將來必能超凡入聖。若想證到中道實相,則要依照「中台四箴行」的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來實踐。要達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,則要起「四覺觀」。
所謂「四覺觀」,就是心當中的四個方便:覺觀、覺察、覺照、覺悟。「觀」就是注意;「覺察」是察覺到我們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、昏沈、各種毛病;「覺照」就是把煩惱照破;覺照之後,還要安住正念、安住實相,這就是「覺悟」。舉例來說,大眾聽法時忽然打起瞌睡來,假使沒有「觀」,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,甚至朦朧間作了個夢,忽然醒來,還以為自己入了定,這就是沒有「觀」。如果有觀、有注意力,一打瞌睡馬上就會知道。所以,以打瞌睡的例子來說,知道自己在打瞌睡就是「觀」;既然不對,一定要想辦法來對治,這個就是「覺察」;用各種方法對治之後,沒有瞌睡了,就是「覺照」;照破了,還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,因此,又要歸還原點,保持正念,這就是「覺悟」。
古人說:「捉山中之賊易,捉心中之賊難。」我們心中有很多賊人,時時刻刻都在偷取功德,因此藉由四覺觀之方便來落實中台四箴行,最後必能達到中道實相最圓滿的境界,達到了這個境界,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光明和無窮盡的希望!